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

潘秀梅 碩士生 組織發展與績效管理心得報告



瑞士歐洲大學MBA

上課心得報告



科目:組織發展與績效管理



題目:組織績效管理








撰寫人:潘秀梅





20083





一、組織績效管理之基本意涵 


(一)組織績效管理的意義 

績效管理是指成員與其直屬上司之間,彼此合作進行持續性溝通的歷程,目的在於對所欲完成的任務建立明確的期望與了解,其意義如下: 

1.需要所有組織成員合力完成。 

2.是預防疲弱績效,以共同合作提升績效的一種管理方式。 

3.意味著管理者與成員間進行持續的雙向溝通。 

4.是共同學習與成長的歷程。 



(二)組織績效管理的功能 

1.對管理者而言:減少事必躬親的機會、確定下屬成員具備做決策的能力、減少成員因職責不清所耗費的時間、可隨時獲得充足的資訊、協助成員找出錯誤的原因以降低發生錯誤的頻率。 

2.對成員而言: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現、增加培養新技能的機會、了解自己的權限並進行基本的決策、獲得較具彈性的管理及與工作相關的資訊。 

3.對組織而言:促使所有成員的工作職責皆能與其工作單位及組織的目標相連結,提升組織運作的效率。 



(三)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之差異 

績效評估僅是績效管理系統中的一部份,若只注重評估而忽略其他績效管理的因素,終將導致失敗,所以,實施績效評估不等於進行績效管理。 



二、組織績效管理之實施程序 


    組織績效管理是一持續不斷的循環歷程,其實施程序如下: 

(一)資料蒐集與建檔 

Ⅰ.決定所需資訊的範圍 

1.「大範疇」的資訊 

(1)策略計畫:即組織或每個工作單位的長期策略、目標、願景。 

(2)經營計畫:即依循策略計畫所訂出之短期計畫。 

(3)次要子單位的策略和經營計畫。 

(4)自身工作單位的策略和經營計畫。 

2.「小範疇」的資訊 

(1)所有成員的工作說明:藉以訂定可讓每個工作達成良好績效的目標。 

(2)所有成員上一年度的績效評估資訊:藉以與成員共同檢視問題所在。 

Ⅱ.資料蒐集與建檔的原則 

1.信任成員可提供管理者必要的協助。 

2.不要漫無目的蒐集資料。 

3.簡明扼要將資料作摘要整理。 

4.要區隔所觀察到和所推測的事情。 

5.使用抽樣方法來降低所需蒐集資料的數量。 

6.加強資料的易讀性。 



(二)擬定績效計劃 

Ⅰ.績效計劃是指成員和管理者共同合作,決定成員下一年度應進行的事項、定義評量績效的方法、找出障礙予以克服及對工作達成共識的程序。 

Ⅱ.擬定績效計劃的原則 

1.與組織成員共同進行績效計劃會議:藉以檢視相關資訊,並與成員具體討論工作責任和目標、設定成功的績效標準、可能的障礙為何。      

2.管理者請成員擬定達成目標的行動計畫表,以作為成員的狀況檢查表。 



(三)持續進行績效溝通 

Ⅰ.持續的績效溝通是指管理者和成員一起分享有關工作進度、潛在障礙與問題、問題的解決之道、以及管理者可以如何協助成員等相關資訊,是連接計畫與評估的對話橋樑。 

Ⅱ.正式的溝通:包括定期的書面報告、定期的個別會議、定期的群體或團隊會議,這些方式主要是為掌握成員目前的進度,並瞭解成員有哪些困難。 

Ⅲ.非正式的溝通:沒有時間與地點的限制,有時甚至「來得正是時候」。 

    

(四)實施績效評估 

Ⅰ.績效評估是評量和評估個人工作績效的一道程序,他提供管理者一項訊息:「成員在所某一段期間內的表現如何?」。 

Ⅱ.召開績效評估會議:是指由管理者與成員共同討論成員績效,以期找出現有的問題,並預防未來的問題。其實施原則如下: 

1.管理者是「協助者」、「解決問題者」,而非主要評估者。 

2.讓成員實際參與自我評估。 

3.讓成員了解會議的內容與程序。 

4.績效評估是為了改善績效而非懲罰。 

Ⅲ.決定評估績效的形式 

   一般而言,評估績效的形式可概分為三類: 

1.評分系統:是希望能在績效評估程序上帶來統一性與一致性。僅需花費最少的心力即可很快完成,但卻容易淪為例行公事,且成員不易了解評分標準的意義。 

2.排名系統:把進行相同工作的成員做比較,以判斷何者表現較佳。短期內可鼓勵某些成員更努力以達到最大成就,但卻可能導致成員間彼此競爭,僅顧及個人績效,而忽略組織整體目標 

3.依據績效目標制訂標準的評估系統:管理者和成員共同討論後,所訂出的一套標準或指標用以評估成員的績效,可反映成員個別的工作進展與能力。 

Ⅳ.選擇評估績效的方法 

    不同的績效評估方法各有其所關注的面向,管理者應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,以下茲列舉三種方法: 

1.360度回饋:是一種蒐集資訊、提供回饋及評估績效的方式,必須依賴多方的資訊來源,通常是來自於上司、顧客、同事、下屬及供應商。優點是較傳統單向評估系統有更多的資訊來源,在回饋上較不易產生單一的偏誤;缺點是蒐集整理資料的成本不低,且程序易流於機械化與形式化,而所獲得的回饋較難有一致性。 

2.雙向評估:管理者與成員用以相互評估與交流回饋的方式,不僅管理者可評估成員的績效,成員亦可對管理者進行評估。優點是在非正式的溝通中即可進行,把單向的績效討論變成互惠的合作關係;缺點是需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,而管理者亦需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。    

3.效能提升系統:由管理者與每位成員共同決定績效管理的方式,不但以滿足每位成員或每一個工作單位的需求為主,更將所有成員視為績效管理的顧客或消費者,並提供成員改善績效所需支援。優點是較具彈性,可兼顧管理者與每位成員的需求,並藉由成員的參與來提升其對職責的認同感;缺點是易使從事相同工作之成員因績效標準不同而產生疑惑。    


(五)進行績效研判與績效改善 

Ⅰ.當完成績效評估後,管理者與成員應共同找出其績效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,為了讓成員克服問題,在程序進行的過程中,雙方應保持合作關係。 

Ⅱ.研判影響績效的因素 

1.個人因素:即決定成員是否能達到良好績效的特質,包括動機強烈程度、決心、技能、專業知識、靈巧敏捷與思考判斷的能力。 

2.系統因素:即超出成員控制範圍的因素,如不良的工作流程、過度官僚、溝通不良與不當的工具設備。 

Ⅲ.改善績效的步驟 

1.體察績效落差:透過所蒐集的資料或是透過了解成員的現況來找問題。 

2.找出績效落差的特質及其嚴重程度:將問題作精確的定義,並決定問題的嚴重程度及其所需花費的成本。 

3.找出績效落差的可能成因:績效落差是個人因素還是系統因素所造成。 

4.確定問題及擬定持續改善績效的計劃。 



(六)適時運用組織紀律規範成員 

Ⅰ.紀律行動是用來解決成員無法改善績效問題的程序,管理者應讓成員了解,當績效問題無法改善時,則管理者便會視情況需要執行相關的紀律行動,以規範成員的行為。 

Ⅱ.執行紀律行動的原則 

1.需合法律規範。 

2.應準備詳細書面資料,以做為成員無法改善績效問題的證明。 

3.除非有必要,管理者應避免用脅迫或壓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。 

4.應清楚描述績效問題所在,使成員確實了解紀律行動的必要性與合理性。 



三、組織績效管理可能面臨之困境 


(一)管理者的排斥 

1.認為績效管理是一堆不具意義的表格與程序。 

2.沒有時間進行績效管理。 

3.害怕與他人產生衝突。 

4.無法隨時觀察成員的問題並提供回饋。 

(二)組織成員的排斥 

1.對於績效管理有不好的經驗。 

2.喜歡被他人批評。 

3.因不了解該存有何種期望,進而產生防衛姿態。 

4.不了解績效管理的重點,或不認為績效管理對其能有幫助。 



    1970年代以來,許多知名的企業組織為提升整體的組織績效,已逐漸摒棄以往以財務評估為主管理的方式,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績效管理系統,這些績效管理系統各有其注重面向,也都有許多實施成功的案例,而下列三種績效管理系統分別發展於197019801990年代,其特色概述如下: 


一、標竿學習 

(一)標竿學習(Benchmarking)的定義為:「一種持續將公司的產品、服務、作業,與最強的競爭者或被認為是領導者的公司相加比較的過程」,其目的在於學習優異企業的作法,並了解自身與優異企業間的差異,以便於訂定目標,執行改善或改造的措施,最終提高自身競爭力。 

(二)標竿學習的類型 

1.內部的標竿學習:是指在同一組織內的不同部門間互相的比較。 

2.競爭的標竿學習:是將學習的對象選定為自己的競爭對手,將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工作程序、服務等表現相互比較。 

3.功能/通用的標竿學習:功能的學習通常是針對組織中的某項功能,如行銷、製造、人力資源等,來向標竿夥伴學習;通用的學習是針對某項優異的作業流程進行標竿學習,而這種學習的夥伴大多是來自其他的專業領域。 

(三)標竿學習的程序:決定向標竿學習什麼、組成標竿學習團隊、選定標竿學習夥伴、蒐集及分析標竿學習資訊、採取改革行動、評估工作。      



二、六個標準差 

(一)六個標準差(Six Sigma)的定義為:「流程每百萬次的操作機會,只允許出現3.4個失誤」。目的在於經由設計並監控流程日常操作,將可能失誤減少到最低限度,以期做到品質與效率最高、成本最低、流程的循環時間最短、利潤貢獻最大、全方位顧客滿意。 

(二)運用DMAIC改善手法流程 

1.開展(Deployment):定義階段,決定何者對顧客至為重要。 

2.評量(Measure):了解流程。 

3.分析(Analysis):決定缺點的主要原因。 

4.改善(Improve):消除缺點的主要原因。 

5.控制(Control):維持改善成果。 

(三)六個標準差的最終目的在於創造全方位顧客滿意,故在進行上述的步驟時,必須真正了解顧客,並從顧客的觀點去確認關鍵流程的品質要項。 



三、平衡計分卡 

(一)平衡計分卡(Balance Scorecard)是把組織的使命和策略化為一套全方位的績效量度,作為策略衡量和管理體系的架構。其逐漸發展成一項將策略轉換成行動方案的策略管理制度,並藉由結合策略與績效協助管理者實現願景。 

(二)平衡計分卡的四大構面 

1.顧客:顧客是如何看待我們的? 

2.財務:我們在股東眼中表現如何? 

3.內部流程:我們必須在什麼領域中有傑出的專長? 

4.學習與成長:我們能夠不斷改善及創造價值嗎?    

(三)平衡計分卡的管理策略四流程 

1.轉化願景:釐清願景、建立共識。 

2.溝通與連結:溝通和教育、設立目標、連結獎賞與績效指標。 

3.規畫與設定指標:設立目標值、連結獎勵方法、分配資源、建立里程碑。 

4.回饋與學習:說明共同的願景、提供策略回饋、進行策略檢討及學習。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Pages 381234 »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